易莉研究員受邀為發(fā)展心理學綜述類期刊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撰稿,在線發(fā)表了名為“Hypo- or Hyperarousal?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utism”的綜述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易莉研究員、北師大王乾東博士(課題組已畢業(yè)博士)、博士生宋詞、北師大韓卓教授總結孤獨癥領域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成果,提出從喚醒來理解孤獨癥心理病理機制的新視角。

孤獨癥個體在社會信息加工上往往表現(xiàn)出不同的模式。關于他們的社會信息加工背后的機制存在爭議。該文章重新審讀現(xiàn)有的理論和證據(jù),將其總結并歸類為孤獨癥社會信息加工的過低喚醒或過高喚醒觀點。其中,過低喚醒的觀點提出孤獨癥加工社會信息的動機或敏感性降低,并得到了一系列行為、眼動追蹤和神經(jīng)成像研究的支持。然而,最近有證據(jù)表明過少的眼睛注視在解釋孤獨癥個體大腦低激活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對過低喚醒的說法提出了挑戰(zhàn)。過高喚醒的觀點強調(diào)了加工社會刺激對情緒和生理反應的作用,并指出這些反應會引起孤獨癥個體的焦慮和不適。

孤獨癥的核心癥狀——社交障礙和重復刻板行為,雖然已經(jīng)被廣泛地研究,但是其背后的機制仍不明確。例如,許多研究已經(jīng)證明孤獨癥患者存在異常的眼睛注視模式,但其產(chǎn)生機制還在爭論中:一些研究者認為孤獨癥患者少看眼睛主要源于直視眼睛引起的過度喚醒(眼睛回避理論,Tanaka & Sung, 2016):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這是患者對眼睛信息不敏感所致(社會動機理論,Chevallier et al., 2012,如圖1所示)。


圖1. 過低喚醒和過高喚醒通路(以對眼睛注意力減少為例)
注:在過低喚醒通路中,孤獨癥個體表現(xiàn)出社會動機和社會興趣的減弱,導致他們對眼睛的注意減少(社會動機理論;Chevallier et al.,2012a)。在過高喚醒通路中,眼神接觸會引起孤獨癥個體的過高喚醒和極度焦慮,然后他們會避免看眼睛以減少緊張和不適(眼睛回避假說;Tanaka & Sung, 2016)。

論文首先回顧了孤獨癥過低喚醒的相關理論,包括社會動機理論(Chevallier et al., 2012)、社會腦理論(Pelphrey, 2004, 2011)以及相關的支持證據(jù),這些理論認為孤獨癥社會交往障礙來自于其對社會信息的不敏感。文章還回顧了新近的研究和觀點對于過低喚醒理論的挑戰(zhàn)。然后,文章回顧了三個支持過高喚醒觀點的理論(眼睛回避理論,Markram & Markram, 2010,共情不平衡理論,Smith, 2009,以及激烈世界理論,Markram & Markram, 2010),這些理論強調(diào)社交場景會引起孤獨癥人士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從而影響其社會信息加工(見表1)。

表1. 過低和過高喚醒理論及其支持證據(jù)

  Hypo-Arousal Hyper-Arousal
Theories social motivation theory (Chevallier et al., 2012)
social brain theory (Pelphrey, 2004, 2011)
gaze indifference hypothesis (Moriuchi et al., 2017)
Intense World Theory (Markram & Markram, 2010)
eye avoidance hypothesis (Tanaka & Sung, 2016)
empathy imbalance hypothesis (Smith, 2009)
Evidence less response to name
insensitivity to social reputation
reduced eye contact
insensitivity to others’ gaze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cognition
less activation in social brain networks
active eye avoidance
increased anxiety under social context
heightened emotional empathy
increase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faces
hyper amygdala activity viewing eyes

孤獨癥人群在社會信息加工時的喚醒模式上可能存在異質(zhì)性,例如,喚醒水平可能隨著孤獨癥個體的年齡以及情境而改變。因此,文章建議在制定個體個性化干預方案時,需要考慮到個體的喚醒模式,以找到最適合的干預思路(如圖2)。


圖2. 過低和過高喚醒理論分別指向不同的孤獨癥干預思路

在此理論框架的指導下,易莉課題組針對孤獨癥的社交障礙和感知覺異常等行為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孤獨癥兒童在面孔加工、共情、感知覺方面的異常及其神經(jīng)生理機制,并考察共?。ㄈ缟缃唤箲])如何影響孤獨癥的喚醒水平,從而影響孤獨癥的社交障礙。課題組現(xiàn)已發(fā)表的文章既有支持過高喚醒也有支持過低喚醒假說,我們據(jù)此推測兩個假說可能并不互斥,而可能共存。比如孤獨癥兒童會因低喚醒而很少積極地發(fā)起或參與到社交活動中;然而,一旦他們參與進來,他們就會從低喚醒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楦邌拘褷顟B(tài),從而產(chǎn)生回避。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CDP) 于2006創(chuàng)刊, 為發(fā)展心理學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旗下的綜述類期刊,主要發(fā)表對于發(fā)展心理學某個領域的綜述類論文。

易莉研究員為該論文的第一和聯(lián)合通訊作者,北京師范大學王乾東博士、在讀博士生宋詞、以及北京師范大學韓卓教授(聯(lián)合通訊作者)均對論文具有重要貢獻。

文章在線發(fā)表地址:https://src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cdep.12466


2022-10-10